- 机构发布上市公司内控白皮书:内控报告披露基本全覆盖 三层面建议优化内控体系实施
-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 汤立斌)《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(2025年)》(下称《白皮书》)近日发布。《白皮书》显示,2024年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...
#百万星光创作者大赛#
智驾幻梦:安徽高速97公里的一秒钟抉择
又一场科技与生命的赌局上演了。赌注是三条年轻的生命,赌桌是德上高速,赌徒是所谓的智能驾驶。
我们总是幻想着科技带来的天堂,却忽略了天堂路上的每一个坑洞和墓碑。这不是什么悲观主义者的宣言,而是血淋淋的现实在提醒你——那些营销文案背后,隐藏的是多少未完成的技术和无法兑现的承诺。
97公里每小时的死亡之吻
3月29日晚上10点45分,安徽德上高速,一辆小米SU7以97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亲吻了路边的水泥桩。这个吻太重了,重到燃起熊熊烈火,重到烧毁了三个女孩的未来。
我不知道那一刻她们在想什么。也许在第二天的考试中,有一道题恰好是关于智能驾驶安全系数的计算。但她们永远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。因为答案直接写在了她们的生命里——零。
两个女孩当场被烧死在车内,第三个女孩虽然被路人砸窗救出,却依然没能挽回悲剧的结局。这不是电影《速度与激情》,这是真实的"速度与死亡"。
家属之痛与巨头之态
华先生痛失爱女,却连一个慰问电话都没等到。小米把车子拉去北京做鉴定了,却好像忘了车里曾经坐着的是三个活生生的人。
这辆车是华先生去年10月买的,他肯定不会想到,这竟是他给女儿准备的最后一件礼物。讽刺的是,为了办理贷款,车主名字还写的是女孩男友的名字。这个男友现在在安徽处理事故,不知道他如何面对这样的悲剧。
家属最想知道:车为什么会自燃?门为什么打不开?这两个问题像两把尖刀,刺穿了科技的泡沫。
小米的一秒钟神话
小米的官方回应很详细,详细到每一秒钟的系统状态都记录得清清楚楚。可惜,有些事情,记录得再清楚也无法解释。
根据小米的说法,事故发生前车速高达116公里,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自动减速并提醒。然后,驾驶员接管了车辆,进入人驾状态。问题是,从接管到撞击,只有短短的一秒钟时间。
一秒钟。
你知道一秒钟能做什么吗?也许能眨一次眼,也许能说一个"啊"字,也许能按下一个键盘上的按键。但要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,接管系统并避开障碍物?哈,这简直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。
小米在这份回应中最大的漏洞就在这里:他们期望一个普通人在一秒内完成超人才能完成的任务。这不是辅助驾驶,这是甩锅驾驶。
智驾的两面刃
有专家指出智驾存在两大关键问题:
一方面,车辆控制系统已非完全人工操控。你以为你在开车,其实你的指令还要经过预控制器的计算后才会执行。这就像是你想抓住一个人的手,但你的手臂却由另一个人在控制一样荒谬。
另一方面,软件系统复杂度极高,数据又来源于车企自身提供。这就好比让一个学生自己评分,然后还要以这个分数作为他能力的证明。而这个证明,还要用来判断一场生死事故的责任。
这不是在讨论技术,这是在讨论生命的价值。
智能时代的伪命题
百年前的人类可能想不到车子能自己开到目的地,现在的人类可能也想不到智能驾驶会带来如此多的困惑和悲剧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奇怪的时代。一边是科技企业不断吹嘘智能驾驶如何改变世界,一边是一个接一个的事故提醒我们技术远未成熟。我们像赌徒一样投入这场赌局,却忘了赌注是我们自己的生命。
这不是排斥科技进步,而是呼吁一种理性的态度。任何智驾都只是辅助驾驶,行驶过程中不能放松警惕。尤其是新手司机,最好不要碰那些你不太懂的智能操作。
毕竟,在那短短的一秒钟里,命运不会给你重新开始的机会。
我想对逝者表达哀悼,也希望这悲剧能让我们思考:在这个所谓的智能时代,我们是否已经变得不那么聪明?我们是否过于相信那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?我们是否忘记了,在所有的智能背后,依然是人类的判断力在最终决定一切?
这三个女孩的离去,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警醒。否则,下一次的悲剧,主角可能就是你我。
